您现在的位置:军艺首页 > 文艺创作 >

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感怀:文学发烧友落叶生根

文学发烧友落叶生根: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感怀

 

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感怀:文学发烧友落叶生根
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曙光
 

 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经历。有的经历在岁月的打磨下日渐褪色,慢慢淡出回望的视野;有的经历则深深地镌在生命的年轮,无需刻意想起却永远清新如初。

 

  对于我来说,在母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的日子,就是这样一种弥足可贵的经历。离开母校已经15个年头了,前不久接到系里电话,邀请我为纪念军艺建院50周年写篇文章,细细梳理那久远的军艺生活时,更加发现自己对母校的感情竟是如此深沉,而母校对自己的影响又是如此深远……

 

  一

 

  踏入军艺大门是1991年,我考取了文化工作管理系。对于这个举动,在许多人看来不好理解。那时我已经有了本科学历,而到军艺学习只能拿到大专文凭。一个本科生为何要考大专?缘由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对文化的心仪和追求。

 

  欲流之远,必先蓄其源;欲树之高,必先固其根。我始终认为,文化之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,就是这种“源”和“根”。人生不能缺乏对文化的追求,就像撒哈拉大沙漠里的旅人,面向绿洲不应停歇脚步;就像喜马拉雅山上的探险者,极目峰顶岂可废止登攀;就像大洋中的航海者,热望灯塔哪能中断航行。

 

  或许是深受当语文老师的父亲熏陶,我从小就对文化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,从小到大都是文体活动积极分子。

 

  1979年,我考入了军械工程学院,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地区某部,成为一名导弹维修技术员。原本以为从此与文化艺术无缘,可峰回路转,因工作需要我很快被调入政治机关,当了宣传干事。从团、师,到军、军区,从事的宣传工作使我与文化艺术天天亲密接触,兴趣愈发浓厚。工作之余,我长期坚持从事文艺创作,成了同事眼里的“文学发烧友”。

 

  王久辛与我同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,每每他向我讲起他在军艺的精彩学习生活,使我萌生了也到军艺这所艺术殿堂接受熏陶的想法。

 

  人们常说,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的梦想。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干部能够在军区机关工作,可谓一帆风顺。放弃这样好的工作环境去读大专,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。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年轻就是敢闯的资本。当时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,就是通过上军艺弥补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欠缺,进一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,为以后的发展增添后劲。事实证明,这种选择是正确的。

 

  看来,一个人一生要走哪些路,总是有一定之缘的。似乎在那遥远的心灵岸边,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你从繁芜的人生路上迂回靠近自己的目的地。

 

 

  我就读的文化工作管理系,当时主要培训师级以上单位的文化干事,是军艺6个系里与部队贴得最近、直接为基层部队服务专业。基于培养文化管理干部的需要,我们既要学习管理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美学等理论性课程,又要学习文体活动组织、影视鉴赏、美术评论书法摄影等实践性课程,还要选修一门声乐舞蹈表演、创作等技能性课程。

 

  为开阔学员的眼界、提高艺术修养层次,系里经常邀请院内外的学者教授来给我们作专题讲座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董学文讲的马列文艺理论系统全面、深入浅出;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明分析现代文学独到新颖、发人深省;文工系周荫昌主任讲解音乐欣赏憎爱分明、声情并茂;美术系刘大为主任介绍明清画家如数家珍、清晰明了;文学系朱向前老师评论“军旅文学三剑客”洋洋洒洒、引人入胜,等等。这些高水准的讲课,令人陶醉,回味至今。

 

  课余时间,我经常骑上心爱的“宝马”(一辆花60元买来的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旧自行车),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《天下第一楼》、《鸟人》、《李白》等精彩话剧,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欣赏获奥斯卡奖的经典电影,到北京图书馆借阅浏览书刊,到北大、人大、民大等周边院校蹭课蹭讲座。总之,军艺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学习条件是优越的。尽管当时的教学设施比较简陋,但这种独有的综合性艺术学院的优势和黄金般的地理位置,是其他院校难以比拟的。

 

  终日沉浸在文化知识的浩瀚海洋之中,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展开了一幅幅起伏跌宕的瑰丽长卷,我贪婪地汲取各类文化艺术营养,从中捕捉着生活之本、时代之魂和人性之美,潜心发现平凡世界中的审美情愫和思想光芒,体悟人类精神家园里的真善美,让知识从积累中日渐丰厚,令灵魂在扰攘中得到净化,使信念经受砥砺愈发坚定……
(责任编辑:解放军艺术学院)